欢迎光临北京丽绣坊工艺品有限公司,老牌专业电脑绣花、手工刺绣、手推绣加工厂家,欢迎来电来图定制。
绣花坊感谢你的支持
全国咨询热线:13911776795
热门关键词: 电脑绣花   手推绣   手工刺绣   刺绣图案
联系我们

北京丽绣坊工艺品有限公司
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方嘉国际二号楼518

Q Q:2627358399

电话:13911776795

邮箱:2627358399@qq.com

当前位置: 绣花厂 > 绣花百科 > 刺绣文化 > 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时间:2018-07-25 06:51:30 作者:小宇 点击:

文章导读: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,拿着绣花针刺绣恐怕不多见了,这种传统工艺要么消失在技术的洪流中,要么就是与技术妥协走向机械化。过去,刺绣是民间女子的必修课,而今她们又该何去何从? 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 过去的手工刺绣现在成了大产业 前不久,
绣花业务:

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,拿着绣花针刺绣恐怕不多见了,这种传统工艺要么消失在技术的洪流中,要么就是与技术妥协走向机械化。过去,刺绣是民间女子的必修课,而今她们又该何去何从?

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过去的手工刺绣现在成了大产业

前不久,朋友邀我去有着“中原刺绣第一乡”美称的禹州市顺店镇采访,想不到,过去不起眼的民间刺绣现在成了大产业。

他们生产的古装戏衣、秧歌衣和工艺饰品,色彩绚丽,设计新颖,工艺精湛。光戏剧服装这一项,样式就有一、二百种之多。

以明代服饰为基础,融合了历代特别是唐、宋、清服饰的元素,根据文鸟武兽的图案来区分古代官员的品级,比如明代官员的服谱:一品文官为仙鹤,二品文官为锦鸡,三品文官为孔雀,四品文官为云雁,五品文官为白鹇,六品文官为鹭鸶,七品文官为蜥苏,八品文官为黄鹂,九品文官为鹌鹑,十品文官为练雀,公、候、伯、驸马共用麒麟……

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戏服

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绣品,我禁不住想起了过去乡下的手工刺绣。

在过去的老家乡下,绣花针和绣花线几乎是每一个成年女子离不开的东西。

说不清刺绣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乡下流行起来的,只记得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说,北宋京都汴京(开封)寺旁有一条街称为“绣巷”,是绣姑聚居制作之处。

从传统手工刺绣绣娘到工艺大师转变

汴绣

北宋建都开封,汴绣显赫一时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中原一带的蚕桑业繁荣起来,不少地方走上了植桑养蚕、煮茧抽丝。

地里农活不忙的时候,特别是冬天农闲时,农家庭院里,常常会看到年轻女子聚在一起,手持一根小小的绣花针,边干活边唠嗑。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像变戏法一样从她们手中诞生。

顺店绣花

人们常常用“绣花功夫”这个词来形容细致耐心的工作。

一幅绣品,从描绘底图、配线,再到一针一线绣出来,中间还要反复修正,没有十天半月拿不下来。

不仅是劳累,更需要耐心,细心,审美之心。

乡下谁家娶了新媳妇,街坊邻居首先要看她做的绣品美不美,鞋子美不美。倘若这一关过不了,娘家、婆家所有人脸上都不好看。

反过来说,新媳妇要想博得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名声,就要善于学习,看见谁家绣品的图案好看要虚心请教,汲取众家之长,再加上自己的巧手创意,才能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好绣品来。

民间女子的刺绣艺术

都在家人日常的穿戴里

那时候,人们服饰上的绣花随处可见。首先是年轻女子穿的绣花鞋,还有她们的上衣、裙子、裤子,手帕,荷包等等,几乎都要绣花。

现在绣花鞋几乎绝迹了,但过去却是女子们常见的的服饰,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很多意象,经常作为一种道具、一种象征出现在影视剧或者传统戏曲里。

绣花鞋一般都是用上等绸缎做面料,鞋面上、鞋帮上甚至鞋子里都绣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或虫鸟。

传统戏曲里有一出《对绣鞋》,把绣花鞋上面绣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。

“一边镶兰草蝴蝶子,一边镶蜜蜂闹鲜鲜。鞋尖上扎的本是两样釉,左边绿来右边兰。鞋底上扎故事,只扎下前三针、后三针、左三针、右三针、歪三针、扭三针、偏三针、正三针,上三针、下三针,隔三针,蹦三针,不隔不蹦又六针,共和一百单八针。针针扎了个上天梯,上天梯上扎蚰子。说蚰子道蚰子,提起来蚰子有故事。伸条腿踡条腿,刺愣愣两膀瞪着筋,忽灵灵两眼偷看人,那个小嘴呱嗒呱嗒喝露水,仔细观看像个个活的。”

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女子刺绣艺术的水平。

还有“裹肚”,是年轻母亲们的杰作。

小孩子睡觉时腹部容易受寒生病,为了防止受寒,母亲会给小孩子戴上一个乡下人称之为“裹肚”的内衣,裹在贴肉肚腹上,睡觉时就不会受寒了。

“裹肚”还是一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,年轻的母亲要在上面绣上各种各样好看的图案,或花卉,或鸟兽,小猫小狗甚或老虎都有。

小孩子戴着这样的“裹肚”在人前玩耍,“裹肚”上面的刺绣会吸引很多人。

除了“裹肚”之外,小孩子还要戴“兜兜儿”。

“兜兜儿”是乡下的俗称,其实就是没有袖子的罩衣,常常戴在孩子胸前衣服的外面,主要是防止吃东西时把衣服弄脏。

“兜兜儿”也是展示母亲刺绣手艺的一个重要平台。若是绣的好,街坊邻居家的女子都会跑来学习观摩,年轻母亲的脸上自然增光。

禹州刺绣

相对于女子服饰来说,青壮年男子的服饰上绣的花比较少,他们的鞋垫、手套、耳暖、挎包等地方,会有一株小草、一朵小花、一只蝴蝶等,这大都是妻子或者情人的手艺,象征着美满的爱情,外人见了很是羡慕。

昔日绣花的女子现在变身工艺大师

过去,乡下男女结婚的程序很繁琐,成亲的日子定下后,男方家里准备新房新居、生活用品,即将出闺的女子则要准备一应的洞房用品。

乡下把刺绣俗称为“扎花”,对于一个新娘来说,需要扎的东西太多了,比如成双成对的绣花枕头,若干花门帘、花床帐、花帷帐……

做这些尺寸有大有小、样式有宽有窄的绣制品,首先要学会“描花”,就是先看街坊邻居家谁绣的花好看,比照着描下来,然后再配线刺绣。

刺绣时,需要用五彩缤纷的丝线,乡下俗称“扎线”。

禹州刺绣

制作扎线的商户把丝线打成小把,染上鲜艳的颜色,红、黄、绿、白、紫、黑各色俱备,而且颜色深浅不同。

印染商户多做批发生意,大宗买卖不出门。因此不断有一些中、老年妇女去批发,而后用竹篮或小筐盛着,在乡间串街叫卖。

卖“扎线”的妇女很受年轻女子们的欢迎,并且可以进入相对熟识的人家兜售。

如果遇到即将出阁的富庶女家,销售的数量就很可观。

因为她们家境富庶,要做很多双样式不同的绣花鞋,好几对枕头套和其他饰品,抬到婆家装点门面,显示与别人的不同。

刺绣的题材常见有各种各样的花卉,牡丹、兰花、梅花等,吉祥可爱的鸟兽,喜鹊、凤凰、百灵等,当然也有人物、书法等。

“文革”时大兴反封反修,不少女子们的绣品上出现了书法版的毛主席诗词、样板戏人物、宣传画等等,这也算是时代特色的鲜明体现。

时光荏苒,往事如烟。你看现在的大型绣花机,电脑控制、自动绘图、多针头运作,每分钟能绣上千针,不知道是过去的多少倍。

家庭分散式生产的情景不见了,代之而起的是丝织绸缎专营户、古装戏衣专营户、寿衣专营户、秧歌衣专营户和刺绣工艺品专业户,很多绣品通过转销出口到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地。

昔日的农家女子正在经历“工人——工匠——工艺大师”的惊人转变。

相关绣花图案